孩子總“學不進去”?別急!市二院兒童青少年學習困難與多動癥門診來支招,助力孩子重拾“我能學會”的信心
你是不是總在為孩子的學習頭疼?
上課坐不住老師說他“眼神飄到窗外”十分鐘都堅持不了。
寫作業像“磨洋工”一道題摳半小時字寫得歪歪扭扭還總漏看題目。
背課文、記單詞特別費勁昨天剛教的今天就忘得一干二凈。
明明挺聰明可成績總在及格線徘徊你忍不住說“再專心點”他卻急得哭“我也想好好學,可就是做不到!”……
作為家長,你可能既生氣又心疼:“是孩子故意偷懶?還是太笨了?” 但只有你知道,他不是不想學——考試前他會緊張到失眠,做錯題目會偷偷抹眼淚,可那股“勁”就是使不出來。其實,這些“學不進去”的背后,可能藏著“隱形障礙”:比如多動癥(注意力缺陷、多動沖動),或是學習困難(閱讀、書寫、計算跟不上)。它們不是“態度問題”,也不是“智商不夠”,而是孩子的神經發育或認知功能暫時“卡了殼”,需要被看見、被幫一把。
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兒童青少年學習困難與多動癥門診正式開診啦。我們帶著一個純粹的初心:不只幫孩子“提成績”,更要找到“學不進去”的根源;不盯著“錯了多少題”,更要陪他找回“我能學會”的信心,讓學習從“煎熬”變成“能接住的事”。
孩子的“學習難題”,我們都接得住不管是上課走神、坐不住、小動作多(多動癥的注意力缺陷/多動沖動);還是認字慢、讀課文漏字、寫反筆畫(閱讀/書寫障礙);或是數學題總算錯、搞不清“加減乘除”(計算障礙);甚至因為長期學不好,變得怕上學、自卑、發脾氣(學習困難合并情緒問題)
我們見過太多“被誤解”的孩子:有的因為“坐不住”被罵“調皮”,有的因為“寫不好字”被說“不認真”,慢慢對學習徹底失去興趣。而我們深耕兒童青少年學習與行為問題多年,最懂他們的“難”——孩子不是“故意作對”,只是他的大腦在“注意力、記憶力、協調性”上暫時“沒跟上”,需要更科學的方法幫他“搭梯子”。
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陪他慢慢“松綁”孩子的學習問題,不能用“催、罵、逼”解決。我們從評估到干預,都帶著“懂孩子”的耐心:
1.精準找到“卡殼點”不只是看成績單,更會用專業工具“拆解”問題:通過注意力測試(看他能集中多久、容易被什么干擾)、認知功能評估(記憶力、邏輯力、手眼協調怎么樣),甚至和孩子玩游戲時觀察他的狀態——搞清楚他是“記不住”還是“看不懂”,是“坐不住”還是“沒興趣”,才能“對癥下藥”。
2.定制“孩子能懂”的訓練拒絕“枯燥說教”,用孩子喜歡的方式幫他提升:對注意力不集中的,玩“找不同”“聽指令做動作”等游戲,悄悄練專注力;對閱讀/書寫困難的,用圖畫、動畫幫他認字詞,練握筆、控筆的協調性;對多動沖動的,教他“小手放好”“先舉手再說話”的小技巧,慢慢學會“管住自己”。
3.連起“家庭-學校”的支持網孩子的改變,離不開家長和老師的配合。我們會教你:不說“你怎么又走神了”,改說“我們一起試試專注5分鐘”;不盯著“錯了多少”,而是夸“這次比上次多寫對2個字”;甚至幫你和老師溝通,讓學校更懂孩子的“特殊需要”(比如允許他上課站一會兒、作業分步驟完成)。
4.必要時的專業干預如果問題影響到孩子的日常(比如完全坐不住、情緒崩潰),醫生根據情況,在嚴格評估后,用適合兒童的藥物(安全、小劑量,只在必要時用)或物理治療(如重復經顱磁治療,溫和改善注意力),幫他先“穩住狀態”,再配合訓練慢慢提升。沒有孩子不想“學好”只是有些“坎”他一個人跨不過去
別讓“學不進去”磨掉孩子的自信也別讓你的焦慮變成他的壓力。
兒童青少年學習困難與多動癥門診就在這里我們會和你一起蹲下來看孩子的“難”陪他一步一步把“學不進去”變成“我能行”。
畢竟每個孩子都該在學習里找到成就感而我們想幫他抓住那份“我也可以”的光。
孩子的努力需要被看見他的“卡殼”我們一起幫他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