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動態 > 心理健康科普 >

為什么吃精神科藥物需要定期抽血?

發布日期:2025-11-17 訪問量:129次瀏覽

    “醫生,我只是情緒不好,為什么吃了藥還要定期抽血?”

這可能是精神科醫生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

很多患者不理解,為什么治療情緒或睡眠問題需要反復抽血檢查。今天,我們就來科普一下背后的原因。

首先需要明確,定期抽血復查絕不是醫生的“例行公事”,而是安全用藥的“監測器”,是保障治療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它主要監測以下幾個關鍵方面:

監測血藥濃度,找到“恰到好處”的劑量精神科藥物在體內需要維持一個穩定的濃度才能發揮最佳效果。濃度太低,藥效不足;濃度太高,則可能引起毒副作用。

由于每個人的遺傳背景、年齡、體重、代謝速度都存在差異,同樣的劑量,在不同人體內的血藥濃度可能相差巨大。抽血檢查可以幫助醫生判斷藥物在您體內的濃度是否處于“治療窗”內(即有效且安全的濃度范圍),從而實現個體化精準用藥。

評估藥物副作用,守護臟器安全

部分精神科藥物可能對肝腎功能、血糖血脂、血細胞等產生一定影響。這些影響早期往往沒有任何癥狀,但通過抽血檢查就能及時發現蛛絲馬跡。

肝臟和腎臟:它們是藥物代謝和排泄的主要器官,是重點監測對象。

血常規:監測藥物是否對白細胞、血小板等產生影響。

代謝指標:某些藥物可能影響血糖、血脂,需定期監控。

這就像是給身體的重要器官定期做“安全巡檢”,絕大多數副作用在早期發現后,通過調整用藥或對癥處理都是可逆的。目的是防患于未然,而非等到問題嚴重時才干預。

確保藥物被正確服用,提高治療依從性

對于需要長期服藥的患者,定期復查血藥濃度也是一種溫和的提醒,有助于提高服藥的依從性,確保治療連續性和穩定性。

常見需要監測的藥物有哪些?

心境穩定劑:如鋰鹽(碳酸鋰)、丙戊酸鈉、卡馬西平等。這類藥物的治療窗通常較窄,監測血藥濃度尤為重要。

某些抗精神病藥物:如氯氮平,因其可能對血細胞產生影響,需嚴格定期監測血常規。

三環類抗抑郁藥:如阿米替林、氯米帕明等。

抗焦慮藥物及鎮靜催眠藥物:如苯二氮?類藥物(地西泮、勞拉西泮等)。

下次復查前,您可以做這些準備:

遵醫囑:是否需要空腹抽血,請提前咨詢醫生。

正常服藥:除非醫生特別囑咐,復查當天應正常服藥,這才能反映真實的血藥濃度。

列出疑問:將服藥過程中的任何不適或疑問記下來,趁復查時與醫生充分溝通。

服用精神科藥物需注意的事項:

服藥前和服藥期間(尤其是治療初期),請您遵醫囑完善各項檢驗檢查,確保服藥的安全性。

服藥期間若出現身體不適,請您務必及時就醫,與醫生溝通具體情況。

若您患有血液系統、慢性肝病、慢性腎病、慢性心血管系統疾病等基礎疾病,在就醫時請主動告知醫生,盡可能規避風險。

若您同時在服用其他藥物,也請告知醫生,避免藥物之間相互作用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

定期抽血復查不是“多此一舉”,而是精神科治療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它是醫生手中的“導航儀”和“安全雷達”,幫助醫生和您一起,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找到最適合您的治療方案,最終戰勝疾病。請務必重視并遵醫囑完成復查。

 

參考資料:1. 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 (2015). 《中國精神障礙防治指南叢書》. 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 《斯特爾精神藥理學精要:神經科學基礎與臨床應用》3. 江開達&馬弘. (2012). 《中國精神疾病防治指南(實用版)》. 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4. 碳酸鋰片說明書、 丙戊酸鈉片/緩釋片說明書、氯氮平片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