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動態 > 媒體報道 >

開學季家長孩子雙重“焦慮”?心理專家支招:家長先做好角色轉換 孩子循序漸進調作息

發布日期:2025-09-04 訪問量:108次瀏覽

“孩子第一次住校,我夜里總失眠,忍不住想他有沒有吃飽、能不能和同學處好?!薄凹倨谕姣偭?,開學一周了,孩子還天天熬夜,寫作業磨磨蹭蹭。”每逢開學季,不少家長都會被這樣的問題困擾。近日,針對孩子首次住校家長的分離焦慮、新學期孩子“收心難”等熱點問題,記者采訪了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兒少心理科副主任楊杰霖,從心理學角度拆解問題根源,并提出心理緩解“小妙招”。

家長比孩子更焦慮?核心是角色轉換沒適應

“很多人以為分離焦慮只出現在孩子身上,尤其是小學生,但我們發現,不少家長其實比孩子更離不開對方?!睏罱芰卣f,這類家長往往長期承擔著孩子的日常照料工作,習慣了將生活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形成了“孩子離開我就不行”的慣性思維。


當孩子首次住校,家長的焦慮看似是擔心孩子生活不能自理、與人相處困難,實則是自身角色轉換滯后的表現。“一直以來,他們的身份是‘全能照料者’,突然要從孩子的生活中‘退場’,會產生一種心理空洞——不知道自己該把精力放在哪里,進而通過過度擔憂孩子來填補這種空洞?!睏罱芰亟忉尩馈?/span>

即便有些家長嘴上盼著孩子獨立,行動上卻忍不住反復叮囑、頻繁聯系,這種矛盾心理是否正常?楊杰霖給出了肯定答案:“這很常見,因為家長和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形成了‘共生狀態’,突然分離,家長需要時間適應。但要注意,這種矛盾不能持續太久,更不能成為阻礙孩子獨立的理由,否則不僅影響孩子成長,也會讓家長自身陷入角色困境。”

緩解焦慮有妙招:先接納“放手”,再找孩子聊對策

面對孩子住校,家長如何快速緩解當下的焦慮情緒?楊杰霖分享了三個簡單易操作的方法。

首先要建立一個核心認知:“孩子離開家長獨立生活,本身就是健康成長的必經之路,這正是家長希望看到的結果?!泵鞔_這一點,能從根源上減少對“分離”的抵觸。

如果還是控制不住擔心,不妨主動和孩子聊一聊。“和孩子一起梳理,哪些事情他能自己應對,哪些事情還需要幫助,然后一起制定解決辦法?!北热绾⒆訐牟粫硪挛?,家長可以提前教他折疊技巧;擔心和同學相處,一起模擬日常溝通場景。這樣既能幫孩子做好準備,也能讓家長更安心。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本身對住校沒有明顯焦慮,家長就要學會轉移注意力。“把重心放回自己的生活里,比如重新拾起以前的愛好,和朋友約著爬山、喝茶,或者規劃自己的工作。”楊杰霖強調,隨著孩子成長,家長要慢慢淡出他的核心生活圈,從“全職照料者”過渡到“支持者”,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節奏。

溝通要“有度”:別讓過度關注成孩子負擔

采訪中,楊杰霖提醒,不少家長會因為焦慮,頻繁給老師發消息、給孩子打電話。

對此,楊杰霖建議家長與學校、孩子的溝通都要把握“度”?!昂屠蠋煖贤?,定期參與學校的家長溝通平臺即可,沒必要一焦慮就聯系老師?!彼忉專蠋熜枰獣r間觀察每個孩子的情況,頻繁詢問不僅會增加老師的工作負擔,也難以獲得有效的反饋,屬于“無效互動”。家長可以把日常的擔憂記錄下來,在固定溝通時間和老師集中探討。

孩子“收心難”?先找對原因再對癥解決

除了家長的分離焦慮,新學期孩子“收心難”問題也是家長關注的重點。楊杰霖指出,孩子難以回歸學習狀態,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本身對上學存在不適應,可能是之前的學習壓力過大,或在學校有不愉快的體驗,這類孩子需要專業干預;二是假期作息混亂,突然切換到上學模式難以適應;三是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對新學期沒有規劃,導致學習動力不足。

針對作息調整,楊杰霖建議“循序漸進”:“如果孩子假期習慣11點睡覺,不要一下子要求他9點半就睡,可以每周提前30分鐘,很快就能調整到合適的作息。”同時,加入適量運動,比如放學后跳繩、散步,能幫助提高睡眠質量,讓孩子更快適應作息變化。

在學習節奏調整上,“番茄工作法”是個好選擇?!白尯⒆用繉W習30分鐘就休息10分鐘,期間可以看看綠色植物、活動一下身體?!睏罱芰卣f,分階段學習既能提高效率,也能避免孩子因長時間學習產生壓抑感。

應對抵觸情緒:先傾聽,再肯定過程

如果孩子對上學表現出抵觸情緒,家長該如何溝通?楊杰霖表示,第一步是“換位思考”,不要急于讓孩子“馬上進入狀態”。

“孩子抵觸上學,背后可能藏著恐懼或不安,比如擔心學業難度大,或害怕和同學相處不好?!彼ㄗh,家長先耐心傾聽孩子的擔憂,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的困難,“很多時候,孩子不需要家長給出解決方案,只要有人愿意聽他說,他自己就能慢慢調整?!?/span>

同時,家長要多關注孩子的進步過程,而不只看結果。“孩子今天比昨天早10分鐘完成作業,或者主動和同學打招呼,這些小進步都值得肯定?!睏罱芰卣f,肯定孩子的努力和克服困難的過程,能幫他建立“效能感”,讓孩子意識到“通過自己的努力,就能解決問題”,這種感覺會成為他應對新學期挑戰的重要動力。


轉載于惠州日報